2024年4月25日 星期四
开馆时间:周一至周日 上午8:00——12:00 下午14:00——18:00 晚上18:30--20:30 每周三上午政治业务学习、卫生大扫除,全年365天天天开馆服务。
搜索类型
关 键 字
馆藏图书搜索  
文献类别
搜索类型
关 键 字
馆藏图书搜索  
关 键 字
站内信息搜索  
      当前位置:首页 >> 大姚风光 >> 民风民俗 >> 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
    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    
[ 日期:2013/3/18 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9440 评论:0 ]

    素有“历史文化名邦”美誉的大姚,境内有22种民族,各民族群众热情好客,民风纯朴。这里是彝剧的发源地,是梅葛的温床,是《咪依噜》的故乡,是标志人类文明新源头的十八月历的发祥地。古老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,其中规模较大的就达10个之多。

石羊“杨梅节”

  石羊镇叭腊么群众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杨梅熟透时,人们就采果庆贺节日。
  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诚实的彝家姑娘爱上了一个朴实的小伙子,由于小伙子家境十分贫寒,姑娘家的父母嫌贫爱富,百般阻拦姑娘不让她与小伙子来往,并强迫姑娘,要她嫁给当地一个无恶不作,欺压百姓的土司头人的儿子做老婆。可这个姑娘一心爱着那个朴实的小伙子,誓死不从母命,父母无奈,就把姑娘锁在家里,不让出门。姑娘终日恋着心爱的小伙,无论父母用什么方法也改变不了她的意志。姑娘坚贞不屈,暗中相约,在立秋这天逃出家门,跑到二十四丫口的杨梅山上与她心爱的年轻小伙子相会,在杨梅山上,他们以鲜红的杨梅为媒,定下了终身,结成了美好的夫妻。
  从此,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年轻人的忠贞爱情,每到这天,杨梅山周围几十里的彝族人民,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,带上各自早准备好的食物,不约而同地到二十四丫口梁子的杨梅山上欢聚。老人们在撒有松毛的席地周围而坐,拿出各自带来的食物饱吃海喝,摆家常,谈年景。青年们则吹芦笙,弹口弦,对歌,跳舞,互相约会或挑选自己的终身伴侣。
  因为这天时值立秋,满山遍野苦涩味酸的杨梅已成熟,散发出了沁人心扉的清香味,加之又是在杨梅山上欢度纪念日,人们就将这个节取名为“杨梅节”。


摘自《大姚县民族传统节日》故事集 大姚县文化局编印  八八.三
高学仁收集   韩子平整理

铁锁“冬街节”


  每年冬至节,是金沙江畔大理、丽江、楚雄三地交界的铁锁地区沿江两岸的彝、苗、白、傣、纳西等少数民族传统的冬街盛会。
  每逢冬至这一天,铁锁街上家家户户用白生生的糯米粑粑,放在锅里和炭火上烤得又泡又香,蘸着蜂蜜,和客人同吃,以示宾主亲密、和睦、团结,又表示一年辛苦赢来的香甜生活。对远方来的客人更是优惠招待。夜间,人们围着火,吹起唢呐、芦笙,纵情欢歌舞蹈,通宵达旦,直到次日旭日东升,主客才在一片祝福声中分别。
  这个传统的集会,有上千年的历史了。
  传说很古的时候,铁锁这个地方原属一个姓灰的彝族土司所统辖。这个灰土司很重视农耕,带领着彝族同胞在乐春山上集兵习武,消息传到京城后,皇帝怀疑他有谋反称帝之图,就派兵进剿,将灰土司一家斩尽杀绝。彝民被官兵撵上了高山密林,坝子被官兵占据,自此,彝族人民终年不敢走向坝子,也吃不上盐巴,他们就堵断了流向坝子的山泉,不给官兵喝。为了争盐抢水,山上山下常发生械斗。后来有个姓董的彝族老人,他不忍心看着彝汉人民这样常年争打,就冒着生命危险,带着彝民的美好愿望,下山去对坝子里的汉民们说合,劝解。这天正是冬至节,彝汉人民吃够了互相械斗的苦头,经老人的说合,从此才停止了互相械斗,山上的彝民才敢下到坝子,坝子里的汉民也经常上山去。为了纪念这个友好的日子,双方约定在每年冬至节这天,彝家人背着山货,土特产品到坝子里做客,并用农产品换回盐巴。坝子里的汉民,每逢冬至节这天就早早地做好粑粑来招待彝家客人。白天他们互换农特产品,举杯共饮水酒,同声共叙友情,夜晚他们以吹笙打跳来庆祝民族友好团结。这种热闹的场面要连续三天。节日一过,彝家人背着用土特产品换来的盐巴高高兴兴地回山上去,彝汉联姻的习俗也开始从这时兴起。这个古老的习俗,年复一年,一直沿袭至今。
 

摘自《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》 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
胡兆   韩子平搜集整理

 龙街“太子会”


 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是大姚龙街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—龙街会。
  龙街会又名太子会。是讲人民年年祈祷,祭拜太子菩萨,方能按时节下雨,保证按时栽秧。然而,久旱无雨,祈祷祭拜无效,人民愤慨之下,将太子菩萨搬到烧得灼热的垡田中,让阳光和地热同时烤晒,迫使它降下雨水,得到了栽种。为了庆祝这次战胜干旱的创举,年年舞龙耍狮泼水引雨,以示天顺人意,赢得丰收。
  盛会到来这天,数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。整条街上,穿红着绿,挨肩接踵,挤得水泄不通。
  活动开始,在锣声、鼓声、爆竹声中,麒麟、狮子、边耍边跳开道,旱龙、水龙、金晶光亮。两组壮汉高举长龙,步入街上。在锣声鼓点中,引宝在前,龙头高举,随着龙头的摆动,龙身忽卷忽舒,缓缓向前移进。街道两边的住户人家,远见双龙滚动而来,迎着龙头龙身,将早准备好的清水,从窗口、房檐口高高泼下。顿时双龙滚动、水花四溅,真有龙腾高空,引水降雨之势。人们欢呼雀跃,庆祝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之乐。
  在街上耍完一圈,麒麟、狮子靠边休息,旱龙停在海边。一对壮汉高举水龙,下海而去。只见龙头龙身龙尾一起一落,在水中翻卷。随之,在水中忽现忽没,忽卷忽舒,忽起忽落,搅得湖里水波层层,浪花飞溅。
  耍完水龙,从花箐到街上两百米长的车道上,又独具风格,十人、二十人一圈,拉起手在月琴、小二胡的伴奏下,彝汉两族青年男女,跳起欢乐的舞蹈。歌声、月琴声、跳脚声一浪高过一浪,从中午开始通宵达旦,直到第二天中午,方才四散而回,去投入栽秧大忙活动。
  龙街会自然伴着经济、文化的交流,与其它盛会不相上下。独特的,那就是龙的新意,龙的舞耍,龙在街上的壮观,龙在水中的奇景了。
 

摘自《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》 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
曹正枝   搜集整理

 
金碧仓街“三月会”


  不知哪年的事了,大姚县城南界九五三十六屯的农户均属牟定县内一军门的佃户。他们所盘的田是军门的,所交的粮税是军门的。为便宜收粮,军门在玉屏乡的觉照寺内设立一粮仓,“仓街”故而得名。
  当时,军门在牟定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,以祈祷神灵“三会菩萨”降雨栽秧,永保清平为由,用菩萨的神灵,欺压人民,鱼肉百姓,借庙会之机,搜刮民脂民膏。赶庙会这天,但凡属军门的佃户,一律到会。这可苦了仓街佃户,一到庙会这天,仓街的佃户须担上敬贡的牲灵,挑着他们赶会时吃的用的,大到睡铺用的床板、草垫,小到吃饭用的碗筷盆盏。在族长们的招约下,成百上千的人挑的挑,抬的抬,驮的驮,一路浩浩荡荡,人喊马叫到远离家乡百里的牟定县城,如有到期不来者,军门怪罪下来可吃罪不起。年复一年,年年如此,但军门之令谁敢有违人民怨声载道,叫苦不迭。
  这一年有三个族长,平时吃够了军门抓兵派款、纳税上捐的苦头。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,节日前暗地找来心服之人精心策划商量,决定借今年迎会之机抢“三会菩萨”。
  三月二十八的头一天,在这三位族长的指挥下,人们找来一匹还在哺儿的枣红马将它洗涮一遍,披彩架鞍,并将幼马隔在家中,早早带领赶会的人们向牟定县城奔去。到了牟定县城后按指定地点支锅煮饭,安铺住下无话。第二天一大早,人们早早起来收拾停当,将枣红马从厩中牵出,把“三会菩萨”安捆在马身上以备迎会。这枣红马隔儿一天,奶胀难忍,恋儿心急,刚刚安放好“三会菩萨”,就挣脱缰绳驮着菩萨向来路撤开四蹄飞奔而去。人们惊恐万分,纷纷大喊“枣红马跑了,枣红马驮着菩萨跑了。”这喊声早已惊动了官家,枣红马乃迎会菩萨之坐骑,马跑了,这会还咋开,军门怪罪下来还了得,于是官家急忙派出兵丁去追枣红马。
  这枣红马身高八尺,长约丈余,乃百里挑一之好马,加之恋儿心切,挣脱缰绳后就一直狂奔,官兵哪里能追上。这些官兵平时尽是些大烟鬼,追上一阵早已汗流夹背,浑身无力了。当官兵追到黑箐丫口时,只见地上丢下许多一尺二寸长的烂草鞋,又见前边路上灰尘飞扬,人喊马叫,他们怕中埋伏,更怕那穿一尺二寸长草鞋的大力士,只好捡起几双烂草鞋急急忙忙回去交差。
  原来,这都是三位族长及人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抢菩萨之战。放跑枣红马是事先安排,半道上丢草鞋,山坳里假设伏兵也是预防追兵之计。枣红马一跑,参加赶会的人们也悄悄地偷空返回。在家里的人也早早作了准备,只等枣红马将菩萨驮回,仓街的迎会也就开始了。
  事后军门查觉了搅乱庙会,冒犯法规、会章,抢菩萨之事乃三位族长所为,于是派兵丁将三位族长抓到了牟定军门府,问罪斩首,杀一儆百,以振军门之威。仓街地区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三位族长的抗暴行为,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都要抬着“三会菩萨”穿屯走村,以示对三位族长的怀念,并求菩萨大慈大悲,保佑人畜清洁平安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
  三月二十八这天,仓街地区九五三十六屯的上万名男女老幼,穿着一新汇集到仓街“迎会”,以示对神灵的虔诚。午时三刻一到,“轰、轰、轰”三眼冲天炮响过,在一阵阵的鼓弦笙乐声中,百十人组成的迎送队簇拥着驮在马上的“三会菩萨”,从觉照寺(现在的仓街粮所)往下街鱼贯而进,打头的是十几个七八岁儿童装扮的“吼班”。他们头扎冲天辫,身着红袍衫衣,手持木刀棍棒,边走边舞刀弄棒,吼吓街上行人开道。接着是两匹头挂大红彩球的枣红大马,马上驮着一男一女两个儿童装扮的“善财童子”,又称“搭驮”。随后是数匹马组成护卫的摆马队,紧跟着又是鼓弦声乐队,龙灯队、秧歌队……。从头至尾五颜六色,一派神威,浩浩荡荡,气势壮观。“神人”身上系着金属,马匹身上的铜铃,秧歌队金钱棒上的铁环不时撞击,发出阵阵的叮当声。“叮当大会”的俗名也就由此而得。这个节日的阵势直到解放后才慢慢被现在“三月会”的内容所逐步代替。
 

摘自《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》 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
韩子平  搜集整理

 
昙华“插花节”(彝族)

  农历二月初八是彝家的盛节,而大姚县昙华山的插花节甚为隆重。这一天,山前山后,四山五岭的彝族群众都来参加。从二月初七晚上到二月初九早上,昙华山上遍山是人。祭了山神以后,便开始歌舞和互相插花。白天是歌舞的海洋,花的海洋。晚上遍山是火塘,人们围在火塘边饮酒作乐,对唱“梅葛”。跳歌场中央也烧着熊熊大火,真是一片火的海洋。


  自从1982年昙华山彝族人民恢复插花节活动以来,节日一年比一年热闹来参加插花节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全国各省市文化工作者、研究家,都先后来采访插花节,甚至国外的学者也来。这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,促进了山区的商品生产,昔日荒凉的昙华山,现已建成一个高寒山区小集镇。要说关于节日的来历,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。
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,昙华山上有一个名叫咪依噜的姑娘,长得像朵鲜花一样的美丽。她会绣花,绣出的花朵能引来蜂蝶翻飞;她爱唱歌,歌声能引来林中的百鸟张望;她会耕地、绩麻、牧羊……。
  一天,她在放羊的山坡上,一边绩麻,一边放羊,唱起了动人的放羊调。优美动听的歌声,飘过了高山深谷,深深打动了在远山打猎的青年朝列若的心,迷得他忘了打猎,循着歌声,翻过无数山岗、丫口,越过无数深谷溪流,挨近了咪依噜,在半山坡一片雪白的花丛中和她对歌。歌声传递了心愿,订下了两人的终身。
  那时,昙华山有个极其凶残的土官,他在高山顶盖了座“天仙园”,欺骗彝家人民:“我请了仙女下凡,在天仙园教人织布绣花,每寨都要将最漂亮的姑娘送去伺候仙女”。实际上,凡是抓去的姑娘,都一个个被土官任意糟蹋蹂躏。就在咪依噜和朝列若约会的一天土官派人来说:“天仙园选中了咪依噜,必须在三天之内送去,否则,杀死全家、烧光寨子。”咪依噜的阿妈哭得死去活来,要跳崖自杀,乡亲们纷纷躲进密林,咪依噜绝不让乡亲们为难,也不让阿妈遭罪。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乡亲姐妹,她摘了一朵含有剧毒的白花,插在头帕上,毅然登上山顶,瞒过戒备森严的家丁,只身闯进天仙园。土官从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姑娘,也没碰到过这样爽快的事,高兴得垂涎三尺,连骨头都酥了,立即传家丁端来了酒,准备和咪依噜畅饮。咪依噜对着凶残的土官面不改色,取下头上的白花泡在酒里,举到土官面前说:“愿你我永远相爱,共同干了这碗同心酒”。说完自己先喝了两口,才递给土官,土官早已如痴如醉,接过酒碗,一饮而尽。顿时,他觉得天旋地转,倒在地上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朝列若捕获了金色麂子扛回来,得知咪依噜进了“天仙园”,他怒火燃胸,别上快刀,张弓搭箭,呼叫着咪依噜,向“天仙园”奔来,吓得土官的家丁拼命逃跑。朝列若找到了咪依噜,她早已闭上了美丽的眼睛。他伤透了心,抱起咪依噜,走出“天仙园”,边走边哭,边走边喊叫他的心上人,走遍了昙华山的山山岭岭,哭干了眼泪,滴出了鲜血,鲜血把山山岭岭的马樱花染得鲜红鲜红。从此,昙华山就开遍了鲜红的马樱花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彝家人民为了怀念这位献身除恶的姑娘,每逢二月初八这天,采来朝若列用血泪染红的马樱花,插在门头,拴在牛羊角上,别在农具上,把马樱花视为吉祥、幸福的象征。这一天人们穿上色彩鲜艳的盛装,头上插着鲜花,带上美味佳肴,来山顶团聚。招亲呼友,举杯助兴,共祝吉祥、幸福。未婚青年男女,在围着篝火欢唱起舞中,选定自己的情侣,互送鲜花,作为定情礼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这个传统节日,从很久很久以来,世代相传,直至今天。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摘自《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》 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编
         曹正枝       搜集整理
 

图片显示:   点击小图标可放大显示图片!
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点击显示大图! 
  上一篇文章: 石羊“开井节”(彝族)
  下一篇文章: 大姚县的民族文化与传统节日